但是不能说,接种效价降低的疫苗就应马上重新接种。
二者经营队伍稳中有升,业绩增幅较为明显。以中成药为例,其在很多国家尚未实现立法,美国FDA对于中成药的管理一直是按照药品的标准执行,但归类仍为膳食补充剂,因而不符合中国的备案规定,影响到相关公司在美国的业务。
对于达标企业,可准许其在采暖季正常生产,或部分生产线正常运作;针对未达标企业则应采取严厉措施,倒逼其强化环保投入或将其逐步淘汰。另外,我国制剂出口需要提供药品出口销售证明书(CPP证书),而非洲需要的药品规格大多与我国不同,按照国外的规格在国内申请注册和审批困难,造成我国企业无法承接这部分药品订单,不得不将国际市场拱手让给欧美和印度公司。如浙江台州目前已有多家制药中间体企业被关停,北京则要求原料药生产企业于11月采暖季前全部停产搬迁,京津冀要求制药行业在采暖季实行错峰生产等。科研院校应加大环保技术领域的研究力度,指导企业解决相关治污难题,降低成本。5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受限于相关政策根据有关规定,委托加工品种在生产时,需要在生产地药监局进行备案,但只有在进口国以药品身份进行注册并取得文号,方可在国内GMP工厂生产。
目前,我国进口产品以高端医械、制药装备和西成药为主,与国内产业互补性较强,可改善国内相关供给,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民生改善。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近期医保商会调研了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态势,国际贸易增速有所加快。
比如河北部分龙头医药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环保升级改造,尽管已符合相关要求,但在停限产措施面前则与环保未达标企业一视同仁。另外,药品国际注册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而相关国家注册认证有效期短、费用高企等问题也是企业关注的热点。有些制剂企业因为无货,直接放弃了如西咪替丁、利多卡因、催产素等细分产品市场。5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受限于相关政策根据有关规定,委托加工品种在生产时,需要在生产地药监局进行备案,但只有在进口国以药品身份进行注册并取得文号,方可在国内GMP工厂生产。
如医保商会已制定并发布的三批植物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在国内外和行业中取得较好反响,也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及检验检测机构的充分肯定。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国际标准互认针对企业逐个通过不同国家质量认证成本巨大的实际情况,应加强政府间监管法规、技术标准沟通磋商,加大对外交涉力度,促进国际药品标准对接、互认。
东北三省和中西部省区则对比鲜明:宁夏增长28.32%,新疆增长18.18%,贵州和云南也由今年一季度的下降54.68%、26.83%收窄为目前的4.8%和2.89%;东北三省则全线下跌,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出口额分别下降19.98%、12.58%和2.76%。东强西弱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另外,应准许涉及民生的独家品种正常生产。综合分析,基于去年的外贸基数较低,预计2017年医药进出口增长10%~12%,出口5%~7%,进口16%~18%。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宗原料药出口价格一路走低,企业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五大出口难题1原料药竞争无序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进展,但大宗原料药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目前,我国进口产品以高端医械、制药装备和西成药为主,与国内产业互补性较强,可改善国内相关供给,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民生改善。
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小众原料药因生产厂家少、产量低,存在垄断提价或被流通、制剂厂商独家买断的情况,导致其他制剂厂商不得不高价拿货,进而推升了制剂出口价格。4药品注册认证困难新药评审周期较长是行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目前一个进口药品的注册仍需要5~8年。
主流出口市场保持稳定,一带一路增长显著前三季度,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到22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79.25亿、114.2亿和85.68亿美元,占比高达86.8%。细分到三大类商品,中药出口额26亿美元,同比微降0.27%;西药出口额25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44%;医疗器械出口额156.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9%。
环保领域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方针。进口领域则三资企业优势明显,进口家数占进口总数的37.36%,实现68.77%的进口量和61.05%的进口额,进口额同比增长19.34%。1-9月,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口额412.75亿美元,与出口额几近平衡,进口增幅高于出口11.05个百分点。讨论如何改善医药外贸环境?强化监管体系,加大分类调控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在宏观上加强疏通引导,完善监管措施,通过打击假劣医药产品出口、遏制低价恶性竞争等措施及时淘汰质量标准不合规的企业。顺差24.03亿美元,同比下降59.8%。本文转载自医药经济报。
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群,重视创新因素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把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培育。有的企业产品研发费用甚至低于销售总收入的1%,与先进国家研发投入比相距甚远;部分经开区、产业园地处中西部,高水平研发资源相对稀缺,高层次研发人才相对匮乏,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吸引高端人才、风险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的平台载体,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较少,创新型领军企业凤毛麟角。
但部分企业反馈,市场虽有需求,但国内因环保因素供货困难,出口数量可能萎缩。二是制药行业污染标准逐步提升。
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展监管合作,利用多双边机制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产品增长势头较好。
但国内鼓励使用国产大型设备和招标降低药价,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高价专利药进口会有所影响。【外贸】医药出口五大难题待解 2017-11-26 06:00 · 张润如 随着国家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支撑医药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正加快积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医药外贸全年稳中向好的格局已然形成。另外,我国制剂出口需要提供药品出口销售证明书(CPP证书),而非洲需要的药品规格大多与我国不同,按照国外的规格在国内申请注册和审批困难,造成我国企业无法承接这部分药品订单,不得不将国际市场拱手让给欧美和印度公司。2环保压力一是大批原料药企业因环保问题正面临停限产的窘境
多数患者在短短12周疗程后就能被临床治愈。目前上市的丙肝治疗方案中,有些药物疗效受基线耐药相关突变影响,患者需要进行基线耐药相关突变检测,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路绿灯的背后,代表着中国加速实现2030年消灭丙肝这一公共卫生宏大目标的巨大决心,以及各方对中国千万长期饱受沉默的杀手——丙肝危害的患者的关爱。另外,疗效是否受基线耐药相关突变影响也是患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一个考量因素。
中国与丙肝大作战吹响新号角 2017-11-24 06:00 · 张润如 2017年11月22日,上海一丙肝患者已成功用上了最新的、治愈率近100%的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方案——维建乐®联合易奇瑞®。在此之前,该治疗方案的审批已屡次体现了中国速度:从2017年3月该治疗方案在华申报新药上市,到获批上市,仅历时6.5个月,期间共3次获得优先审评。
因此,引入高治愈率方案是实现无丙肝社会的关键点之一。以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治疗方案为例,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表示,该方案的获批为医生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丙肝人数最多的国家,约1000万人。希望这类创新药物能够尽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更多患者能够用对药、用好药,加速中国实现‘无丙肝社会的愿景。
不让任何一个中国患者成为丙肝治愈的例外。中国与丙肝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大作战吹响来了新的号角——在政府、医院、药企的多方努力下,2017年11月22日,上海一丙肝患者已成功用上了最新的、治愈率近100%的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方案——维建乐联合易奇瑞。
这距离该治疗方案获批在华上市仅仅2个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毒学家庄辉教授说道,与传统疗法相比,DAA疗法更高效、更安全、耐受性好,并可以在更短的疗程内治愈绝大多数的丙肝患者。
众所周知,丙型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更高,是指丙肝DAA药物的高治愈率表现。